找到相关内容1491篇,用时13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人间佛教的现代含义

    这样,先从凡夫发菩提心,由初学、久学而进入大菩萨地,福慧圆满才成佛。菩萨道重在实行,不单是赞叹仰信究竟的果德就成,而要著重在学习一切菩萨行。平常说菩萨,总是想到文殊、普贤等大菩萨,其实菩萨也有初学的。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5160211.html
  • 天台六即佛义

    成大菩提,证大涅槃。一切大理、大誓愿、大庄严、大智断、大遍知,大道、大用、大权实、大利益、大无住,即是十观成乘,圆极竟在于佛[15]。梵称卢舍那,此云净满;净即断障究竟,满即福慧圆满。膺得十号名称: ...

    传 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41460475.html
  • 《摩诃止观》片论

    众生心中有一个具体展开的过程,并不能因为在理上圆融相即的思想而在事上放弃修行。终极的圆满佛果是历劫修行的结果,众生因为业障有轻重、福慧有厚薄,故在凡圣之间有着情智功能上的差别,从凡入圣的位次不容混滥笼统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1260831.html
  • 20世纪中国净土信仰的高扬

    中国传统的净土三经一论中的《阿弥陀经》侧重讲西方净土的优越性,《无量寿经》侧重讲往生的条件,《观无量寿经》侧重讲与所修不同的福慧相应可得的不同果位。只有相互参看,才能得到系统的理解。而且佛教经疏中涉及...

    邓子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5460878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史研究

    十迥向,十地,以至等觉破四十一分。  究竟佛者,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,真现惑尽,福慧圆满,彻证即心已具的真如佛性,入妙觉位即成无上菩提正道。佛为已证悟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,且已开发净因佛性,见一切...

    王 文 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5561879.html
  • 禅与心灵世界

    潜能,解放这潜能。   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有无限的智慧,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发现自己。   阿弥陀佛,谢谢大家。恭祝大家福慧增长,吉祥如意,人人成佛。  附:甚么是“末那识”?  甚么是“阿赖耶识”?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262113.html
  • 《瑜伽师地论》叙

    地处所业报因果,以九门叙。二、相门,则释寻、伺七相。三、如理作意门,善及福慧,求受正行,三乘资粮,以八相叙。四、不如理作意门,外道异论以十六叙。五、杂染门,烦恼及业以九门叙,生四门叙。是为寻、伺等三地...

    欧阳竟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60262297.html
  • 莲宗诸祖生平与思想(2)

    大师对机而施教,亦不可死执。   大师道隆德盛,当时,李太后遣内侍赍紫袈裟白金问法要,大师书偈答曰:"……修福不修慧,终非解脱因,福慧二俱修,世出世第一。众生真慧性,皆以杂念昏;修慧之要门,但一心念佛...,妄念日消,净业日长。若懒惰懈怠,毫无敬畏,虽种远因,而亵慢之罪,有不堪设想者。欲得佛法实益,须向恭敬中求,有一分恭敬,则消一分罪业,增一分福慧;有十分恭敬,则消十分罪业,增十分福慧;若无恭敬而致亵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1162467.html
  • 金顶三相与峨眉佛教名山的关联性分析

    现三夜。彻中称此“为最稀有之事”。他说,他不是游山,是朝山:“游则忽主而重宾,朝则略景而尊德。”所以,朝山是培养福慧的事情。对僧人彻中来说,此次朝山能够全睹普贤菩萨示现的“三相”,他的生命历程必将从此...

    向世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04362786.html
  • 完成在人格——重读太虚大师《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》

    菩萨积功累德,福慧圆满,乃证尽善尽荚正等正觉的佛果。所谓佛界,即以全宇宙、尽虚空、遍法界究竟清净为身,也就是人生烦恼痛苦完全消灭,至于最合理最道德的和平安乐的境界。   由此以观,由人向下为一切有情...

    刘元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74162938.html